法式月餅,是中國的還是法國的?
法式月餅,是中國的還是法國的?
“法式月餅,是中國的還是法國的?”中秋前夕,因網友的一篇中秋福利曬帖,一場關于法式月餅的“國籍之爭”在各大知名論壇打響,法式月餅也迅速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這場爭論是繼前一段吵的沸沸揚揚的“南北口味之爭”之后的華麗“升級”版。那么這場爭論究竟因何而起,結論又如何呢?
這次爭議開始于一公司白領發布的一篇關于中秋福利的帖子,帖子大意是她的法國“海龜上司”一直很極品,各種“高端大氣仙女范兒”。這次要過中秋了,給部門員工發的福利是每人幾塊“法式月餅”,并稱是讓法國朋友給寄過來的。但其下屬卻認為法國不可能有月餅,因此發帖向網友求證。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出人意料的是,原本用來吐槽的帖子,卻激起了眾多網友的參與熱情,各大門戶網站也紛紛轉載。討論中,網友自發站成兩派,意見針鋒相對,爭議上升為口水戰。“中派“認為月餅是中國獨有的食物,是伴隨著中國傳統的中秋文化而來。吃月餅的風俗習慣已經延續了千百年,外國不可能有。法式月餅肯定是中國原創的,發帖網友的上司肯定是“偽海龜“,沒留學過法國。”法派“認為法式月餅的真實身份肯定來自法國,只不過作為舶來品,可能到了中國后才變了個名字,為的是更好的打開銷路。還有部分惡搞派的參與,他們不關心法式月餅是中國的,還是法國的,只想用各種神回復吸引眼球,娛人自娛。
法式月餅究竟是“披著”中式月餅外衣的洋西點,還是中國傳統月餅的“改良版”?針對網友的爭論,記者特意在網上搜索了“法式月餅“這個關鍵詞。結果顯示:法式月餅是把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與法國糕點的制作工藝完美融合,制作而成的中秋餅禮。中國和法國是兩個最懂美食的國家,以各自的美食文化聞名于世,中式的時令美食和法式西點的制作工藝,不僅是單純的食材與口感的融合,更是中式理性人文和法式感性浪漫的融合。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并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 上一篇:月餅的“甜咸之爭”,是每年臨近中秋的熱門話題。
- 下一篇:月餅的制作方法